對沖政策和結構調整有效發力 共穩就業大盤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7-31 17:11:36
摘要:
中國率先渡過最艱難時期,釋放了就業大盤穩定的積極信號,為世界注入了信心。對沖政策凝聚起強大合力,不僅及時緩解了短期就業壓力,而且完善了就業優先政策體系。憑借敏捷的結構調整能力,中國企業迅速應用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實現了勞動力資源再配置,避免了失業率大幅上升,培育了就業新增長點。經此一役,勞動者和政府、企業將更理性、更精準、更務實,中國勞動力市場有望迎來改善結構性問題的機遇。
一、中國率先釋放就業趨穩信號
(一)全球就業形勢嚴峻
在新冠肺炎疫情陰云之下,全球勞動力市場持續收緊,目前仍未出現好轉跡象。國際勞工組織指出,2020年二季度全球工作時下降14%,相當于減少了4億個全職工作崗位,勞動力市場下半年也難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美國失業率從2月份的3.5%飆升到4月份的14.7%,創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高值,6月份雖回調到11.1%,但仍處于罕見高位。2-6月份,主要國家失業率持續上升,俄羅斯由4.6%升至6.3%,印度由7.8%增至11%,其中4月份和5月份高達23.5%,預計巴西由11.6%增至13.1%、日本由2.4%增至3.2%、德國由3.5%增至4.2%。
圖1 上半年主要國家失業率情況
數據來源:Trading Eonomics
注:巴西、德國、日本6月份數據為預測值
(二)中國就業逐月企穩
頂住重壓,二季度中國就業指標連續回暖,為全球就業復蘇注入信心。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逐月下降,6月份錄得5.7%,比2月份最高值下降0.5個百分點,奠定了就業形勢反彈的基礎。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2.7%,同比降幅由2月份的37.9%收窄至23.5%。勞動力工作時間顯著回升,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達到46.8小時,比一季度末增加2小時。農村勞動力就業回暖,二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752萬人,比一季度增加5501萬人,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已經超過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進入爬坡上行期,武漢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已經達到40-50%。中國有能力完成2020年就業目標任務,就業人數接近8億的中國穩住了大局,對于全球就業穩定意義重大。
二、對沖政策凝聚穩就業合力
(一)復工復產穩住用工
通過8個方面90項援企穩崗政策,中國全力完成復工復產,最大程度穩住了企業用工的基本盤。4月下旬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和復崗率就分別達到99.1%和95.1%。6月下旬,交通行業在建重點項目復工率達到99.84%,公路水路運輸企業復工率達到98.7%,其中客運和貨運企業復工率分別達到98%、99.6%,交通行業主要領域均已復工復產。6月底家政公司復工率達90%以上,大中型家政企業均已全面復工。綜合PMI產出指數已從2月28.9%的谷底反彈到6月的54.2%,企業用工需求穩步回升。
(二)減稅降費留住青山
減稅降費政策將貫穿2020年全年,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減輕了中小微企業負擔,穩住了就業主力軍。今年上半年到期的減稅降費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業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征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娛樂、文化體育等服務增值稅,減免民航發展基金、港口建設費,全部延長到年底。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一律延緩到明年。這些真金白銀的政策,惠及3000多萬中小企業和8000多萬個體工商戶,穩住了就業主力。
(三)就業制度通過考驗
就業制度優勢快速轉化,重點群體經受住了疫情考驗,就業開始重回正軌。2020年高校畢業生較上年增加40萬人,而碩士研究生和專升本擴招51萬人,央企和國企招聘增加15萬人,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擴招30多萬人,40多萬畢業生補充中小學和幼兒園隊伍,就業見習規模擴大50萬人,8家企業雙創示范基地通過專項行動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約9.3萬個就業崗位。農民工就業已基本穩住,“點對點、一站式”返崗復工服務,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等政策作用突出。就業優先政策加快落地落實落細,投資和就業帶動能力的聯動性顯著增強,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制度環境加快優化,新業態新模式獲得了更加全面的支持,職業技能培訓規模擴大,資助以訓穩崗打開了就業政策空間。
三、結構調整注入就業新動力
(一)新業態用工需求增強
新業態不僅適應了疫情期間的生產生活需要,而且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深厚的工業基礎,強大的數字技術,靈活應變的經營方式,確保中國企業順應疫情防控需要,迅速實施技改擴能和轉產擴產,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物資生產用工增長。遠程辦公、在線教育、智能施工、無人配送、遠程醫療等新業態快速發展,解決了疫情帶來的困難,增聘了大量員工,目前已有1億人在新業態就業,新業態的用工需求不會因為疫情結束而消逝,反而會給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供強力支撐。
(二)就業新形態快速成長
就業新形態逆勢成長。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中國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平臺經濟、眾包經濟、共享經濟等近幾年得到了長足發展,面對疫情沖擊,新就業形態順其自然、脫穎而出,數字化就業、遠程就業、共享員工等就業新形態、新模式快速成長,不僅解決了短期的燃眉之急,而且拓寬了中長期就業渠道。
(三)服務業用工逐步恢復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防控新階段后,服務業用工需求將逐步復蘇。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向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轉化為保就業的強大動力,家政、托育、養老、旅游、培訓、社區服務等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開始走出疫情防控帶來的困境,迎接恢復性消費,經過多年的市場洗禮,中國企業家有能力應對疫情沖擊和市場挑戰,服務業就業“穩定器”的作用將逐步復位。
四、勞動者、政府和企業共同應對挑戰
(一)擇業就業將更加理性
新冠肺炎疫情讓廣大勞動者切身感受到疫情對經濟系統和就業市場的劇烈沖擊,人們的就業預期在非常時期逐步回歸理性,部分群體的預期工資開始回調,找工作的主觀耗時開始縮短,有助于形成推動勞動力市場出清的社會氛圍。
(二)就業政策將更加精準
各級政府應急優化了政策發力方向和時機,以更大力度解決崗位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再培訓項目促進勞動者由衰退行業轉移到新興行業,對貧困人口等特殊群體精準開展多維度援助,這些措施進一步明晰了結構性就業問題的應對方向,及時援助抗風險能力較強、具有自生能力、就業帶動力強的企業,疫情期間識別企業和選擇時機的經驗對未來至關重要。
(三)企業經營將更加務實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快速擴張帶來的市場影響力,遇到突發事件會瞬間消失,甚至直接誘發巨大經營風險,與此相反,與員工在技能培訓、社會福利等方面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是企業重啟或者轉型的必要條件,經歷疫情頑強存活下來的各級各類中國企業,將更加注重風險防控,將更加重視員工價值,這種改變有望延續下來,不僅能夠改善就業穩定性,而且可以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作者:魏國學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