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研究生教育先軀鄒元爔先生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8-31 17:32:27
摘要:
鄒元爔(1915—1987)
中科院院士、冶金和材料科學家
籍貫:平湖乍浦鎮
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學
成就:1965年國家創造發明獎二等獎 、1983年國家發明獎三等獎、三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緬懷研究生教育先軀鄒元爔先生
鄒元爔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學和半導體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前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他是研究生教育先軀,為我國早期研究生指導教師代表人物之一。
鄒元爔先生精通英文,中國文學造詣很高,為研究生論文指導修改非常仔細。他曾講道:“外文說容易,要書寫出來不易。中文更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寫出來要經過多次修改,真正好的句子是精簡不了的,要像捉蟲子一樣將錯別字、破句、標點符號等錯誤捉出來,文章是悟出來的。”他還一直要求研究生寫論文時一定要提到前人已做過的工作,引用他人數據時一定要致謝,絕不能忘記他人的幫助。在他看來科研道德比學術水平更重要。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前身為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在1955年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當時鄒元爔先生一人率先招收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硏究生兩名,這就是中國科學院也是新中國首批研究生。從1955年至1965年十年期間,我們所培養早期研究生共38名,其中鄒元爔先生招收培養了10名。難能可貴的是,鄒先生在“文革”中深受沖擊迫害,當中國科學院1977年率先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招生時,他毅然決然響應恢復招收研究生壯舉。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和招考研究生,出現報名情況空前,這年報考我所研究生考生有360多名,其中80多名考生報考鄒元爔導師的,按招生計劃他只招收2名研究生,后經調劑錄取為4名與彭瑞伍導師一起帶。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高尚境界!
鄒先生培養的歷屆研究生個個按時開題進行論文實驗工作,完成學業大部分留所工作,也為兄弟研究所輸送科研新生力量。這在我國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人才匱乏”的局面自主探索培養研究生,為實踐實驗中國科學“出成果出人才”建院宗旨,邁出堅實的一步。是我所三個里程碑式的研究生教育起步發展歷程。
在鄒先生任所長期間,貫徹黨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針,他治學嚴謹,崇尚科研道德。上海冶金研究所獲得4個搏士、7個碩士專業(共12個研究方向)。這在當時科學院研究所是僅有的,這不僅充分滿足導師的招生培養需要,而且為我所發展方向在學科專業上有充分選擇余地。
過去只知道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閱讀《鄒元爔詩詞選》領悟到他又是一位激情奔放的詩人,他一生創作遺下近五百首詩詞。鄒先生一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科學、敬老愛幼;他關心同仁、同窗校友、朋友,關心青年學子。在紀念鄒元爔先生逝世十周年時,由他培養的歷屆研究生王渭源、彭瑞伍、姚林聲等研究員、汪光裕博士以及冶金所同仁陳志良同志輔佐鄒先生夫人廖增瑾女士,整理編輯從四百多首遺詩中挑選了二百多首出版,學習和弘揚鄒先生的高貴品德。
個人經歷
歷任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所長。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中國化學學會理事,上海市金屬學會副理事長。
相關科學成就
鄒元爔發表的關于半導體物理化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共70多篇。他的貢獻不僅在于將冶金物理化學的原理延伸到半導體材料的研究中;更重要的是,他將固體半導體材料缺陷和冶金熔體這兩個看來完全不同的學科領域統一于化學這門基礎學科之中,為物理化學的應用、發展和開拓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活圖片
發布時間: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