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貨幣政策前瞻: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持續完善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9-24 15:57:47
摘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同時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穩定之錨。
自疫情發生以來,央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根據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階段性特點,靈活把握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堅持以總量政策適度、融資成本明顯下降、支持實體經濟三大確定性應對高度不確定的形勢,支持經濟增長向潛在增速回歸,為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面對新的形勢,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和精準導向,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為加快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貨幣政策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持續完善
回顧“十三五”規劃綱要,其中提出“我國將繼續推動貨幣政策由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轉變,進一步發展金融市場,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繼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疏通利率傳導機制。”
過去,我國采用的是數量型調控和價格型調控相結合,以數量型調控為主的貨幣政策框架。隨著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式的發展變化,強化價格型調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上升。2015年10月份,央行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標志著我國的利率管制已經基本取消,金融機構自主定價權不斷提升,貨幣政策框架也逐步由廣義貨幣量為中介目標的數量型框架,向以利率為中介目標的價格型框架轉變。
央行在今年4月份發布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預期傳導和政策共振》一文中指出,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大都采用以價格型為主的調控框架,推動調控框架向價格型為主轉型有利于加強與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的溝通和協調,提高宏觀政策國際協調的效率。
去年8月份,按國務院部署,央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在不少分析人士看來,此次LPR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步,有望進一步推動貨幣政策調控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
改革以來,LPR報價逐步下行,較好地反映了央行貨幣政策取向和市場資金供求狀況,已成為銀行貸款利率定價的主要參考,并已內化到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中,原有的貸款利率隱性下限被完全打破,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有效疏通,“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LPR→貸款利率”的利率傳導機制已得到充分體現。
不過,疏通利率傳導機制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看來,當前貨幣政策向存款利率傳導還有待疏通。因此,后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點將是穩妥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增強貨幣政策對存款利率的傳導效率,這也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最后一步。“未來時機成熟時,可考慮適當放寬存款利率浮動限制,逐步增強存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的聯動性,從而為打通利率市場化最后一公里鋪平道路。”王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貨幣政策新征程
或將繼續堅持常態化操作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貨幣政策又將如何走?王青分析,從宏觀經濟演化態勢來看,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保持4.0%-5.0%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水平,并有望在2025年前后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在此期間,宏觀經濟最重要的管理目標并非進一步拉高經濟增速,而是重在提升發展質量,防范包括房地產泡沫膨脹、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在內的重大系統性金融風險。
因此,王青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貨幣政策將會堅持穩健基調,大幅上調或下調政策利率的可能性很小;貨幣政策會更加注重在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控通脹之間把握綜合平衡。在政策目標方面,在注重物價穩定的同時,央行將進一步提升保持金融穩定的權重。“十四五”期間,央行或仍將堅持常態化貨幣政策,這意味著零利率、財政赤字貨幣化等不會成為政策選項,這也能為可能的風險應對保留足夠的政策空間。
溫彬亦認為,下階段,我國貨幣政策將繼續堅持常態化操作,重點以結構性寬松為主,以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發力點,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總量上,將繼續合理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經濟向潛在增速回歸,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結構上,繼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導向作用,綜合運用各種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新增融資重點流向中小微企業、制造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三農”等領域。價格上,繼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的潛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引導社會融資成本下降,為市場主體減負。
貨幣政策需多方面發力
進一步服務實體經濟
一直以來,央行都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尤其是在疫情影響的今年,央行不斷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創新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有效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較好效果。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下一步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續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導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以促進經濟金融平穩運行。
對于在新階段,貨幣政策如何進一步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發揮作用,溫彬認為,貨幣政策要在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等方面發力。
他進一步解釋,前瞻性,就要是綜合根據國內外形勢、經濟恢復狀況以及潛在風險事件進展情況等進行預研預判,把控政策的節奏和力度;精準性,就是要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定向降準、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等,引導信貸資源加大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等的支持力度,防止資金空轉套利等行為,促進經濟金融平穩運行;有效性,就是要繼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深化LPR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提升存款與貸款市場化報價的聯動性和協同性,更有效地引導社會融資成本下降;協調性,就是貨幣政策要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宏觀政策形成合力,共同為實體經濟提供支持;持續性,就是要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把更多政策空間留給未來,留給更需要之時,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留下充足空間。
“‘十四五’期間,應進一步摒棄‘大水漫灌’思維,堅持‘定向滴灌’導向。實際上,在本次疫情期間的逆周期調節過程中,這一政策思路已得到突出體現。”王青預計,未來為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防范房地產市場過度金融化,央行或將進一步創新貨幣政策工具,調整監管考核指標,對金融資源流向實施更加精細化引導。同時,監管層將進一步校正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通過金融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建立激勵相容機制,強化金融系統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屬性。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