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在應對危機中育新機開新局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10-21 09:35:41
摘要:
今天的中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如何在有效應對危機中培育新機、開拓新局,這些都考驗著我們的定力、格局、智慧。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
觀當下,見微知著——
“經濟運行總體上還處在恢復性增長之中”
記者:有人認為,我國宏觀經濟已經走出疫情影響的周期;也有人擔心,我國經濟再難以回歸潛在增長率。對此,您怎么看?
王一鳴: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我們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經濟下滑態勢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扭轉,經濟運行呈現穩定轉好態勢。應該說,我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沖擊,經濟運行總體上處于恢復性增長之中。
就當下來看,8月份經濟運行數據顯示,我國多項經濟指標首次出現轉正。這表明,我國經濟運行積極變化明顯增多,經濟穩定復蘇的態勢進一步鞏固。隨著越來越多的指標恢復正增長,可以預期全年經濟將實現一定幅度的正增長。但必須看到,當前經濟運行出現的變化主要還是恢復性增長,多數指標的增速尚低于上年同期,一些指標的累計增速還處于下降區間。總體上,經濟恢復還不平衡,供給側恢復快于需求側,供給側中工業恢復快于服務業,需求側中投資恢復快于消費。
經濟恢復不平衡,反映出不同經濟部門和領域對疫情沖擊的反應存在差異,這是正常的。但也要看到,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體制性因素往往相互疊加,需要區分疫情沖擊帶來的短期問題和中長期結構性問題。宏觀調控需要統籌兼顧短期逆周期調節與中長期發展,既針對疫情沖擊帶來的短期問題,又考慮為解決中長期結構性問題創造條件。
察全局,辨危識機——
“把沖擊壓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力”
記者: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您如何看待“危”與“機”,“危”在哪?“機”又在哪?
王一鳴:從外部環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外部需求大幅萎縮,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特別是美國繼2018年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后,又對我國實行技術脫鉤、金融施壓,對我國戰略遏制日趨強化,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
外部環境的復雜變化,既帶來嚴峻挑戰,也帶來新的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我國近年來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更有條件和能力躋身國際科技發展前沿;美國對我國實行科技脫鉤,也倒逼我們下決心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球經濟衰退造成外部需求大幅萎縮,也促使我們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國內看,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都走在世界前列,表現出強大韌性和抗沖擊能力,我國治理效能和制度優勢進一步顯現。只要我們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把疫情沖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就一定能夠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看長遠,求新應變——
“突出戰略重點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記者:面對變局和困境,準確識變是基礎,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則是關鍵所在。您覺得我們應當如何找準戰略重點育新機開新局?
王一鳴:面對嚴峻復雜多變的形勢,抓住新機、開拓新局,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既是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主動調整,也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要圍繞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突出戰略重點,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第一,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釋放國內需求潛力,需要鼓勵居民擴大消費,引導企業擴大投資。要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爭取用15年時間實現中等收入群體翻番。要深化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城鎮化格局,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使城市群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核心樞紐和戰略支點。同時,通過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第二,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未來,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尤為緊迫。這就要求我們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高端芯片、工業軟件、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努力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第三,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快調整,提高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更為緊迫。這就要求我們下決心推動短板產品國產替代,拓展國內供應商,培育可替代的供應鏈。增強對產業鏈的控制力,提高供應鏈安全性和可控性。
第四,深化改革提高國內大循環效率。必須破除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和障礙,降低要素使用和流通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疏通供給和需求、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
第五,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對外開放高地建設,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在更大范圍復制推廣改革成果。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擴大開放,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全面取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