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加林:解析大氣循環中的雷電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11-03 10:37:44
摘要:
霧霾、沙塵、臺風、雷電、冰雨雪,都是季節變化、區域差別、南北半球交替出現的天氣形式,這些自然現象屬于大氣循環的組成部分,研究分析這些天氣的原因,必須認真考慮大氣循環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否則,難免進入理論誤區,例如:
“云彩摩擦產生雷電”就是一種片面的說辭,另外還有冰塊撞擊、電離層感應、宇宙射線輻射、太陽能光合作用、云彩切割地球磁力線的說法,都是圍繞著天空中的云彩做文章,卻忽視了地球表面就是產生靜電和水蒸氣的地方,地形地貌以及環境因素都會影響靜電的產量,因此導致了雷電的季節變化、區域差別、南北半球交替出現等,這是產生雷電的主要原因,符合大氣循環的客觀規律。
“物理實驗”證明不了云彩中的個體源于何處;地球表面上的靜電活動比比皆是,這些靜電的個體源于何處?也不是“物理實驗”可以證明的問題;靜電的引力特性能夠附著于任何物體之上,云彩的個體(水蒸氣以及塵埃物質)也是靜電的載體,無需實驗證明這個問題。
注意觀察不難發現:1、攜帶雷電的云彩主要是來自西北方向的內陸云系,華北地區的雷雨天氣、大多出現在傍晚前后、持續的時間短。2、來自東南方向的海洋云系,細雨綿綿的天氣持續時間長,容易形成連雨天,其中幾乎沒有雷電活動(渦旋云系例外)。
我國今年春天的氣溫偏低,因此,雷電活動隨之減少,兩者屬于必然的關系;與其相反的超導現象,卻是在低溫環境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因為,電阻的含義只是體現在交直流電路中;不難想象,自然環境中的靜電和交直流電、有著本質的差別,其中的細節問題屬于學術研究的范疇,尤其是需要認真考慮它們的物質結構。
自然現象源于自然規律,不是人類能夠改變的事實;檢驗自然科學的唯一標準、要看是否吻合自然規律。
到目前為止,球形閃電仍然屬于未解之謎,因此,也就沒有精確的雷電知識可以信賴;解釋雷電現象的關鍵問題,無疑就是雷電的季節變化、區域差別、南北半球交替出現;深入研究雷電方面的其它問題,需要多學科的理論支持,而不是單一的電學問題,例如:云彩的物質結構小于雷電的物質密度,集中有效的電量沒有因為同性電荷相斥而解體。
本人從事學術研究多年,能夠全面合理地解釋發電、靜電、雷電、以及電子結構等方面的許多問題,都是一些創新的概念,重新解釋產生雷電的理由是:“雷電的個體來自地球表面,水蒸氣是它的運載工具。”
謝謝大家關注這篇文章!
參考資料:電荷,靜電,雷電,摩擦起電。郵箱:czhejialin@163.com